鸚鵡[羅隱詩作]

鸚鵡[羅隱詩作]

《鸚鵡》是唐末五代時期詩人羅隱所作的一首詠物詩。 此詩不同於一般的比興托物,而是借勸說鸚鵡來吐露自己的心曲。說鸚鵡出語招禍又是作者的自己比況;借勸說鸚鵡來抒泄內心的悲慨,表達了作者寄人籬下憂讒畏譏的抑鬱心情。

作品原文

鸚鵡

莫恨雕籠 翠羽殘 ,

江南地暖隴西寒 。

勸君不用分明語 ,

語得分明出轉難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雕籠:雕花的鳥籠。

②翠羽殘:籠中鸚鵡被剪去了翅膀。

③隴西:隴山(六盤山南段別稱)以西,古傳說為鸚鵡產地,俗稱其為“隴客”。

④君:指籠中鸚鵡。分明語:學人說話說得很清楚。

⑤出轉:指從籠子裡出來獲得自由。

白話譯文

不要怨恨被關在華麗的籠子裡,也不要痛恨翠綠的毛被剪得殘缺不全,

江南氣候溫暖,而你的老家隴西十分寒冷。

勸你不要把話說得過於清楚,

話說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愛,要想飛出鳥籠就更難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羅隱投靠江東,受到錢鏐(liú)禮遇之時。羅隱在晚唐惡劣的生活環境中,經常會產生危機感,再加上他常年抑鬱不得志,所以就形成了他憤世嫉俗,關注現實又不斷批評現實的個性。這首詩也不例外,他儘管投靠了錢鏐,選擇“偏安江南”,但是他仍然思念唐代國都長安,仍然不忘自己報效唐皇的理想。他很苦悶,但又無從發泄,這首《鸚鵡》小詩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三國時候的名士禰衡有一篇《鸚鵡賦》,是托物言志之作。禰衡為人恃才傲物,先後得罪過曹操與劉表,到處不被容納,最後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黃祖處,在一次宴會上即席賦篇,假借鸚鵡以抒述自己託身事人的遭遇和憂讒畏譏的心理。羅隱的這首詩,命意亦相類似。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詩人在江南見到的這頭鸚鵡,已被人剪了翅膀,關進雕花的籠子裡,所以用上面兩句話來安慰它:且莫感嘆自己被拘囚的命運,這個地方畢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話雖這么說,“莫恨”其實是有“恨”,所以細心人不難聽出其弦外之音:儘管現在不愁溫飽,而不能奮翅高飛,終不免叫人感到遺憾。羅隱生當唐末紛亂時世,雖然懷有匡時救世的抱負,但屢試不第,流浪大半輩子,無所遇合,到五十五歲那年投奔割據江浙一帶的錢鏐,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這時的處境,跟這頭籠中鸚鵡頗有某些相似。這兩句詩分明寫他那種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鸚鵡的特點是善於學人言語,後面兩句詩就抓住這點加以生髮。詩人以告誡的口吻對鸚鵡說:你還是不要說話過於明白吧,明白的話你出去就更難了!這裡含蓄的意思是:語言不慎,足以招禍;為求免禍,必須慎言。當然,鸚鵡本身是無所謂出語招禍的,顯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況。據傳羅隱在江東很受錢鏐禮遇。但禰衡當年也曾受過恩寵,而最終仍因忤觸黃祖被殺。何況羅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養成的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為譏刺的習氣,一時也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對錢謬產生某種疑懼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這首詠物詩,不同於一般的比興托物,而是借用向鸚鵡說話的形式來吐露自己的心曲,勸鸚鵡實是勸自己,勸自己實是抒泄自己內心的悲慨,淡淡說來,卻意味深長。

名家點評

陳新璋(華南師範大學教授):這首詩(《鸚鵡》)語意親切,因為詩人作為鸚鵡這一小動物的知情者、勸慰者和開導者出現,仿佛鸚鵡可以聽他述說,與他談心。

作者簡介

鸚鵡[羅隱詩作] 鸚鵡[羅隱詩作]

羅隱(833-909),字昭諫,餘杭(今屬浙江)人,一說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的道家學者,詩人。他本名橫,因十次考進士,都沒考上,史稱“十上不第”,於是改名為隱。後入鎮海軍節度使錢謬幕,遷節度判官、給事中等職。

羅隱著述甚豐,但散佚嚴重,僅存詩歌約500首,有詩集《甲乙集》傳世,散文名著《讒書》五卷60篇(殘缺2篇),哲學名著《兩同書》兩卷(10篇),小說《廣陵妖亂志》《中元傳》等,另有書啟碑記等雜著約40篇(見《全唐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